1368年那会儿,朱元璋打下了元朝的老巢大都城,元顺帝吓得往北边跑了,这样一来,明朝就算是正式立起来了。
朱元璋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,他放过牛,吃过不少苦。后来,他一步步成为带领大家反抗元朝的头儿,最后自己当上了皇帝,建起了明朝。
他掌握大权后,碰到个大问题:咋样才能让大伙觉得他的统治是正当合理的。
在中国老辈的政治观念里,改朝换代得照着一定的规矩来,新上台的王朝得是正儿八经从前朝接过权杖的,这样才能让大伙儿心服口服。
朱元璋很懂这套做法。他在《即位诏书》里头认可了元朝是正统,说白了就是给自己接手元朝的统治大权打基础。
明朝自认为是元朝名正言顺的接班人,而不是仅仅是个反抗元朝的队伍,这样做是为了在政治上赢得更多人的支持。
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里,有个说法叫“天下体系”,它讲的是这么个理儿:在同一时间里,只能有一位皇帝,这位皇帝是由天命选定的,是真正的老大。
朱元璋承认元朝为正统,并声称明朝是这一正统的延续,他这样一做,就机智地处理了政治合法性这个大难题。
然而,这引发了一个大问题:尽管元朝贵族已经撤到了漠北地区,但他们仍未打算放弃对中原的控制权。
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:要是元朝还在,明朝又怎么能算是正统呢?这个问题直接让大家对元朝到底存在了多久产生了分歧。
北元王朝的死守与没落北元,这个曾经的草原霸主,即便在风雨飘摇中,也依然倔强地坚守着自己的领地和荣耀。他们没有选择逃避,而是选择了面对,面对那日益强大的敌人,面对那似乎无法逆转的命运。在那段历史的长河里,北元人一次次地奋起抗争,试图重现昔日的辉煌。他们骑马挥刀,与敌人浴血奋战,誓死保卫自己的家园。然而,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,不会因为某个王朝的坚守而停下。尽管北元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,但他们的实力还是在一点点地被削弱。敌人一次次地进攻,让他们疲于奔命,应接不暇。内部的矛盾和纷争,也让这个王朝雪上加霜,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凝聚力和战斗力。终于,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后,北元王朝走向了它的尽头。它的辉煌,它的荣耀,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成为了过去。北元,这个曾经让人闻风丧胆的名字,最终也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一抹淡淡的痕迹。但无论如何,北元的坚守与没落都是那段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它告诉我们,无论多么强大的王朝,都无法永远地屹立不倒。只有顺应历史的发展,不断地改革和创新,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立于不败之地。
元顺帝逃出大都之后,元朝剩下的人在漠北那块地方搞了个新政权,后来的人们都管它叫“北元”。
这些蒙古的王公贵族们坚持要掌控中原地区,他们依然沿用了之前的那个国家名称。
他们认为,朱元璋只是个造反的人,而他们自己才是中原真正的主人。
北元那会儿,蒙古的贵族们虽说不再掌管中原的地盘,但他们还是守着元朝那套政治规矩和文化老底子。
他们在漠北那边继续安排人当官,发布各种规矩命令,还自己造起了钱币,这完全就是像个独立国家的样子。
北元那会儿,有个挺出名的头头叫脱脱不花。他自己封自己为皇上,还跟明朝干了好几仗。
特别让人的是,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里成了俘虏,之后被押解到漠北,跟脱脱不花谈判。这事儿说明,北元在政治舞台上还是挺有分量的。
日子一天天过去,北元的实力慢慢变弱了。
漠北那地方条件很差,啥资源都没有,根本养不活一个大帝国。再加上明朝老是派兵攻打,还搞政治排挤,北元就这么一步步被挤到边边角角去了。
大家普遍认为,北元在1635年彻底消亡。那一年,北元皇室的后人孛儿只斤·额尔孔果洛额哲,把代表国家权力的传国玉玺交给了后金朝廷。
传国玉玺,这玩意儿在古代中国可是皇帝老儿权力的象征。把它交给了后金,就等于北元承认自己不再管中原那片地儿了。
要是从元朝的开国算起,一直到北元时代落幕,整个元朝存在的时间加一块儿,能有363年之久,这可比大家平常以为的98年要长出不少呢。
这个新的看法让我们能从一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元朝的历史走向。
关于历史事件的看法差异
说起元朝到底存在了多少年,大家看法不一。有种老说法是,元朝就只有98年的历史,打从忽必烈给国家定了“元”这个名号开始,一直到元顺帝扔下大都逃跑那会儿结束。
有人认为,如果把北元时期也算上的话,那元朝存在的时间就更长了,足足有363年呢。
老观念看重的是对中原地带实实在在的管理掌握在政权手里。
按照这种看法,元朝要是没了对中原的控制,那就不能算是完整的中原王朝了。所以,元顺帝被逼得离开大都那会儿,元朝就算是走到了头。
扩展思路呢,主要是看重政权的稳定性和自我认知。
北元虽然没能拿下中原那块地儿,但他们还是沿用了元朝的名头,照着元朝的老规矩办事,心里头觉得自己就是元朝的正统接班人。
这么说吧,北元时期,其实可以理解为是元朝历史的一个后续阶段。
这两种看法的不同,不光是在学术领域里有争论,更深层次地,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在政治思想上对那些“概念”有着各式各样的解读。
在老一辈的想法里,能管住中原这块地方,是证明一个政权正不正经的关键。所以,要是哪天丢了对中原的管辖权,那这个政权的合法性立马就得让人嘀咕了。
在更宽广的历史视角里,一个政权能不能持续下去,还得看它是不是连贯,还有它自己怎么看自己。
就算没法再掌控核心地带,但只要政权的基本框架和民众的支持还在,那就不能随便说它完了。
玉印易主
传国玉玺在中国古代那可是政治文化里的重头戏,它就是皇帝权力的代表。玉玺上面刻着“受命于天,既寿永昌”这八个字,意思就是说,皇帝的权力是上天给的,能长久又稳固。
元朝一建立,忽必烈就把那枚代表国家权力的玉玺拿到手了,这一下,大家都明白,元朝是正儿八经的中原王朝了。
元顺帝撤出大都那会儿,这枚玉玺就被带到了漠北地区,成了北元那边证明自己正统地位的关键宝贝。
传国玉玺究竟跑到哪儿去了,这事儿在历史上一直是个让人摸不清头脑的谜团。
这一举动蕴含着重大的政治影响,表明北元彻底告别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权,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后金,也就是清朝的兴起奠定了政治上的正当基础。
说起来挺有意思的,明朝刚开始那会儿,可真是有点囧啊,因为他们手上没拿到那个象征着国家权力的传国玉玺。
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明朝只能动手打造新的玉玺,同时大力宣扬,表明自己才是元朝真正合法的接班人。
传国玉玺一路传递的经历,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里“权力象征”这事儿有多复杂。
正统不光是个理论上的说法,它还关乎实际的政治标志和权力怎么交接。
明朝没拿到那个传说中的传国玉玺,但他们通过大力宣扬自己的政治理念,再加上实实在在的统治,最后还是让人们认定他们是元朝之后的新老大。
【《——【·结语·】——》】
古代中国,每当一个王朝落幕,另一个崛起,这背后远非单纯的武力斗争所能概括。它更像是一场围绕正统地位和历史传承展开的,极其微妙的政治较量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