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雪球App,作者: 开坦克的贝塔Beta,(https://xueqiu.com/2699553861/321034851)
铖昌科技可能被ST,这虽然是个非典型事件,但是对我来说有挺多话想说的。
目前看,触发的ST规则是这一条:
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利润总额、净利润、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三者孰低为负值,且扣除后的营业收入低于3亿元。
如果一年之后,这一天仍然没有满足,铖昌科技可能面临退市。如果真的退市,铖昌科技可能是A股退市最快股票。公司2022年年中才刚刚上市。
我跟过一段时间的商业航天,铖昌科技和臻雷科技是我曾经重仓过的股票之一。我只能说,投资真的是一件容错率很低的事情,你可以成功无数次,但三五次失败就能让你彻底不能翻身。
为什么段永平说一定要避免踩坑,宁可错过一些机会。
商业航天的未来是星辰大海,starlink已经无数次证明了自己的商业价值。铖昌科技的TR芯片是国内领先,尤其是在大功率星载领域是国内最强,一切条件上看,铖昌科技都应该是国内发展商业卫星上最受益的公司。
但是整个逻辑链条里有一个致命环节存在bug——可回收火箭。
国内的可回收火箭无法实现,整个商业航天的逻辑就无法闭环,不管是星网、还是千帆星座,蓝图都很好,但路没有打通。即便我们国内有很多方式能够实现相对低成本的商业卫星发射方案,但这东西除了受制于成本,也受制于政策导向。
一切和军工相关的,都有个两个致命bug:
一是信息不透明,根本没有调研信息可以印证,除了财报没有验证方式,但是这几年不管是铖昌科技还是臻雷科技的报表都没法看;
二是有一些吹牛不打草稿的小粉红扰乱视听,听风就是雨,故弄玄虚让你难以决断。即便有一些官方或者半官方的人员的发言,也跳票跳的厉害,而且不用负任何责任。
比如这个:
人民网北京2月26日电 (记者赵竹青)2月26日,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发布《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(2023年)》(以下简称蓝皮书),介绍2024年宇航任务整体情况。蓝皮书指出,2024年,中国航天全年预计实施100次左右发射任务,有望创造新的纪录。
但实际上:
2024年中国航天再创纪录,全年发射运载火箭68次,其中民营火箭发射12次,共计入轨航天器201颗。
在上一轮新半军的周期,大批量沈飞、成飞产业链的公司取得了连续13、14个季度的业绩环比增长,这是那一轮军工行情的基础。
这几年,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,大批量相关上市公司的业绩乏善可陈,没有业绩支撑,靠估值的话。这些外部消息,懂的人都知道,压根就没必要去信(比如火箭发射这个数据,我跟了3年,没有一次准),只能骗到一些不明就里的新韭菜。
在跟铖昌科技和臻雷科技的时候,很多主流观点都认为卫星没有进入密集发射期,所以业绩没办法放量,于是大家跟踪火箭发射计划,跟踪新商业航天公司的试验、降本计划,跟踪千帆星座的组网进度。到最后发现,这些环节要么进度不及预期,要么好不容易进度跟上来了,但好像跟这些上市公司业绩没太大关联性,你想要深入了解,又完全没有调研路径。一问,就是机密。
时至今日,我仍然认为卫星互联网是不亚于AI和机器人的宏大产业,但是卫星互联网叙事逻辑中的严重bug一直客观存在,投资过程中怎么避免为了相信而相信,这是个要命的问题。
$铖昌科技(SZ001270)$ $臻镭科技(SH688270)$